English

建筑市场为何不认“名牌”

1998-10-1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郑传海 我有话说

名牌产品因其高质量、高信誉、高知名度、高效益、高市场占有率等特点,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然而,近几年在建筑市场内却出现了不认名牌、名牌企业创利能力低的怪现象。

两年来,笔者先后采访了50家建筑企业,其中既有(部)省属国有大中型企业、集体企业,也有民营、私营、混合制企业,其中43家先后获得过建筑业最高奖———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银奖、铜奖,省(部)级优质工程、地(市、局、集团公司)级优质工程。在同一个项目工程施工,累计荣获8次以上省(部)级优质工程的建筑企业有2家,荣获5次以上的有3家,荣获2次以上的有一家。其中2家企业荣获鲁班奖后的四年时间内,再没有承揽到同类项目工程的施工任务。10年内在隧道、机场和城市高层建筑施工领域完成投资突破5亿元大关的寥寥无几。绝大多数企业面对激烈竞争的建筑市场缺乏开拓力。

一家在80年代末曾经建造过亚州一流的试车场,投入使用十年来,曾多次受到国内外用户的好评,并被英国专家称之为“目前世界上最好的试车场”的企业,原想以这个名牌产品为基础,开拓国内机场和高等级公路施工市场。谁曾想,连半个市场也没有开拓出来。这家企业的知情人士在谈及建筑业名牌产品市场开拓力问题时感慨地说:按说这张名牌产品牌,我们打的很不错,国内的知名度和用户心目中的信誉都很高,但是,轮到选择施工队伍时,我们又落选了。

建筑市场为何对名牌产品不感兴趣?

笔者此前在上海参观时,特地采访了一家总部设在中原某省的部属知名建筑企业。中原建筑市场不也是城市高层建筑的活儿很多,你们为何舍近求远在上海找活干?对方回答,家门口的活不好干,不是三天两头的人来拔毛,就是行业或地区保护不让你上。究其原因,一是担心肥水流入他人田,二是担心挤垮了本地的企业,引发大量的工人失业。于是,在一部分地区的建筑市场出现了一种怪现象,每遇大型建筑工程向社会或全国招标,有的建筑主管部门就担心一些竞争力强的知名企业中标工程,故意做手脚,不让你中标。

正因为一部分建筑市场暗地里地方保护主义挡道,才导致了建筑市场的名牌产品叫不响。

由于相当一部分建筑业主拖欠工程款,建筑业名牌产品的创利能力也很低。一家有着近50年历史的老字号国有大型建筑企业经理说,从1985年以来,我们就捧回了3个鲁班奖,建成交付使用的投资在7000万元以上工程有21项。这21项工程无一不是用户满意工程。我们企业的牌子是打出去了,但是企业的工程款被拖欠的现象也相当严重,仅这21项工程,就有18户业主拖欠工程款近4亿元,时间长的已有12年,短的也有两三年了。工程款长期拖欠收不回来,大量资金被占压,企业因此每年还得支付银行的贷款上亿元。即使这些款近期能收回来,建筑业主也是只付本金,不付利息。建筑工程的本金都不能按期收回,还谈什么名牌工程的创利能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